过去的五年,银行理财完成了公司化、净值化的“一次转型”,正处于从理财公司到专业资管机构的“二次转型”关键期。近30万亿元的存续规模只是一个数字,但基座是银行理财投研、风控、服务、科技等各项能力的提升。
经历几轮股、债负反馈带来的净值回撤潮后,银行理财公司纷纷摆脱规模崇拜,转为更加注重投资者体验和发展质量。基于宏观思路的转变,理财公司微观层面的价值观、运营机制都随之迎变。
近日,由证券时报社主办的“2024中国金融机构年度峰会暨2024中国银行业年会”在深圳举行。在名为《破与立:理财公司五年记》的圆桌对话环节,中银理财总裁宋福宁、农银理财党委委员刘湘成、兴银理财副总裁章杉杉、光大理财副总经理李永锋、招银理财首席产品官郑福湘,共同复盘银行理财一次转型五年路的展业经验,并探讨在二次转型中如何凸显韧性。
此次圆桌对话由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、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主持,与会嘉宾从理财公司如何在资管生态中找寻价值定位、如何在净值波动下修炼投研及投顾内功、如何看待业绩达标率引起的考核指标争议、如何加大含权产品线构筑等角度,分享了各自对银行理财“破与立”的深度思考。
复盘一次转型:在资管生态中寻得新定位
资管新规发布后,首批成立的银行理财公司至今已走过五年。过去五年,理财公司经历净值波动和“赎回潮”,股份行理财公司规模迎头赶上。如今,理财公司已成为资产管理行业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。
宋福宁认为,过去五年来,理财公司作为新兴资管机构主要有两点变化:一是理财产品整体管理规模增加;二是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基本完成。总结而言,理财公司已经开始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。主要体现在,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资管机构,其运作上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。一方面,截至2024年6月末,通过投资债券、未上市股权等资产支持实体经济超20万亿元;另一方面,为投资者创造了可观的收益,体现人民性和普惠性。与此同时,理财公司治理体系更加完善,投研运作、人才管理、交易运营等决策更加独立,加上愈加完善的监管体系,为理财公司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刘湘成则将理财公司的变化概括为“四化”,即实现了公司化、净值化、专业化和市场化。展望未来,两大趋势也在显现:一是在市场发展和行业竞争中,头部效应愈发明显;二是不同公司未来的差异化定位将会更加清晰和明确,包括投资策略、产品或解决方案等方面的差异。
在章杉杉看来,过去五年来感受最深的还是理财公司在资管行业找到了自身的定位,理财公司与基金公司、券商资管等其他机构有明显差异,从服务理财客户的过程中准确定位到了细分客群。
李永锋回顾了过去几年来银行理财行业的净值化转型和发展历程,他认为五年多来,银行理财公司坚持“以客户为中心”和“投资者利益优先”原则,在投研能力提升、综合服务客户、风险内控管理等方面,向理财投资者交出了一份总体满意的答卷。当前,银行理财产品、服务和合作渠道呈现多元化、丰富化、开放化等特征,各类资管机构之间也呈现出标准日益趋同背景下合作共赢的态势。随着广大客户对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强,未来各个资管子行业都将努力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,相互赋能,共同提升,携手服务好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。
郑福湘也认为过去几年理财行业转型超出预期。他补充道,银行理财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配置化,即当前老百姓配置银行理财的需求大幅提升,理财公司提供资产配置方案,未来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。另一大趋势是市场化,销售渠道不再完全依赖母行,如今银行理财行业近三分之一的理财产品通过跨行代销,理财公司产品在货架平台上展开竞争,有利于老百姓对产品的可得性,也倒逼理财公司自身能力的提升。总结而言,资管行业总量上似乎波澜不惊,结构上却是“异彩纷呈”。
净值波动成新常态:苦练“内功”
近年来,资本市场出现的明显波动也带来理财产品净值的波动,由于银行理财客户整体风险偏好较低,净值和规模的变化也一定程度影响了理财资产配置。理财波动常态化背景下,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。
刘湘成认为,在理财产品净值化后,一些客户不太理解产品背后的逻辑,从而带来规模和市场配置的挑战。对此他有四点体会:一是要做好客户的陪伴,及时安抚客户和解释市场波动对产品的影响;二是市场波动加大的情况下,理财公司应在策略上更加灵活,及时结合市场变化调整策略安排以满足客户需求;三是提前进行营销引导,让客户更好地理解市场情况;四是提炼内功,打造专业的投资经理人队伍,更好地驾驭市场变化和风险,管好理财产品。
在郑福湘看来,理财公司如何应对净值波动带来的挑战,可以概括为三组辩证关系,处理好这些关系,挑战就会变成机遇:
一是“快与慢”,即银行理财如何处理好规模与能力之间的关系,要求理财公司不急于追求规模突破,而是先练好“内功”,不断提升投资管理、风险管理、客户服务和科技能力等基本功。
二是“新与旧”,银行理财需要处理好新动能与旧动能之间的关系,平衡好固收投资和权益投资的关系,低利率环境下固收投资收益变薄,因而需加强权益投资,并且要围绕稳健目标做好权益投资,未来权益资产、另类资产甚至跨境资产占比提升将是大势所趋。
三是“取与舍”,银行理财应该多做有利于提高老百姓获得感的工作,如发行普惠理财产品,同时围绕高质量发展沉淀长期能力,包括围绕“五篇大文章”,做好投资和产品的创设,围绕投研能力,建设多资产、多策略体系等。
李永锋对理财行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,他认为,理财独具中国特色,是我们开拓中国式财富管理发展之路的积极探索。理财为客户提供的是完整解决方案而非工具化产品,理财通过多资产多策略,包括遴选各类优质的基金或者其他资管产品,可以在产品层面实现多资产配置,通过产品化的形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投资顾问的功能,因此,理财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投资研究和投资顾问的融合,是行业探索“买方投顾”业务的一种本土化模式选择。
争议行业痛点:“业绩比较基准”及达标率考核
“业绩比较基准”和其引申出的理财产品达标率考核,这两年在业内引起的讨论越来越多。不乏反对者认为,一些区间型业绩比较基准跨度较大,对投资者已失去参考价值。
理财净值化转型后,“预期收益率”被“业绩比较基准”取代。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,经常被业绩比较基准、年化收益率等术语所困惑。所谓“业绩比较基准 ”,是产品管理人结合过往投资经验、当前市场环境和投资策略,经合理测算后设定的业绩目标。
刘湘成、章杉杉均强调:业绩比较基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管理人对自己投资运作能力、对市场情况的测算和评估。它可以作为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时的参考依据之一,也便于投资者在赎回时对产品实际收益进行评估,但绝非代表收益承诺。
在刘湘成看来,业绩基准的设立要满足科学合理、根据市场动态调整、易于销售端与客户沟通的基本条件。
“我觉得业绩基准还是必要的,它是投资经理在制定投资策略时应遵循的一个基本事项。也就是说,有了一个基准,投资经理可以较好地去设定投资策略,避免过度追求风险。这可以确保我们产品更多以客户为中心,也可以制约投资经理过度自由发挥。” 刘湘成说。
刘湘成指出,理财产品的达标率应与其产品风险波动程度相匹配。如果波动率高,达标率还很高,那才说明投资经理的投资能力是很高的。“如果一只产品是零回撤,那达标率肯定很高;如果是5个BP回撤,达标率肯定比零回撤要低;而如果达到一个百分点的回撤,达标率又肯定比5个BP回撤的产品低。” 刘湘成举例。
章杉杉表达了类似观点:“基准的一个重要作用,是考察投资经理在产品的投资管理中,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职责。”
另外,基于渠道端的感受,章杉杉用了“友好”来形容业绩基准的存在,他认为一只理财产品要面客、要让渠道推广,如果不设定业绩比较基准,渠道会难以让客户对相关产品有认知。
章杉杉指出:为了照顾销售需要,业绩达标率还是会被采纳。同时他们会关注另一重要的指标――产品业绩波动率,会将两者做结合来综合判断一只产品业绩。
今年以来多家管理人纷纷下调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,章杉杉指出当市场整体下行的时候,绝对收益策略的基准下调是一个自然现象。
“市场整体下行”至少包括了不限于以下多个维度:一是经济环境:根据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,二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.7%,较一季度放缓。二是相关货币政策的影响,包括央行公开市场操作,多次下调OMO和MLF利率;LPR贷款利率多次调降、商业银行多次下调存款利率;三是债券等资产收益率持续下行。
再论银行理财权益:多方向加码含权产品
即便银行理财公司发展了五年之久,但不论是资产还是产品,权益占比低仍是个问题。
银行理财2024年半年报显示:产品层面,截至2024年6月末,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7.63万亿元,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仍旧高达96.88%,甚至还较年初增加0.54个百分点;而权益类产品的存续规模只有0.07万亿元,占比仅有0.25%。配置层面,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合计30.56万亿元,配置以固收类为主,投向权益类资产余额只有0.85万亿元,仅占总投资资产的2.78%。
近日,政策红利已至。为落实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,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,打通社保、保险、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,努力提振资本市场,中央金融办、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《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指导意见》)。
针对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与环境,多家银行理财公司优化产品布局。宋福宁表示,中银理财抓住了这一轮政策红利下的两个行情:一个是科技创新类主题,一个是红利稳健类主题。
在郑福湘看来,银行理财资金入市仍存在诸多堵点,包括首次购买股票型R4、R5产品仍须到柜台面签,以及银行理财截至目前尚未获准在互联网平台及券商平台销售等,都会将银行理财局限在银行这个渠道本身。综上,业内对后续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和优化是有期待的。
为了适度提高权益仓位,优化含权产品布局,郑福湘指出招银理财几个重点加码方向:一是在监管鼓励的情况下,探索被动投资产品线;二是适度发展主动管理类业务;三是大力发展多资产多策略产品,进一步增大“固收+”产品的货架份额。
嘉宾寄语未来五年路:
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王剑:数字是冷冰冰的,30万亿元的背后,需要银行理财投研、风控、服务、科技等各项能力的提升。期待银行理财下一个五年。
中银理财总裁宋福宁:持续向最佳同业实践学习,努力成为中国卓越的资管公司。
农银理财党委委员刘湘成:未来5年,我们坚持以客户为中心,坚持绝对收益,做好客户陪伴。
兴银理财副总裁章杉杉:不要给我们理财行业贴上“低波产品提供商”的标签,我们致力于成为全能型资管机构。
光大理财副总经理李永锋:未来,对广大个人理财投资者而言,希望理财成为提供“全产品货架、全天候服务”的“最佳财富顾问”;对实体经济和企事业单位来说,希望理财成为服务机构客户“全资产负债表解决方案”的“最佳投融资顾问”;对于商业银行和各类非银金融机构而言,希望理财公司能成为深度服务有效赋能各类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的“最佳金融合作伙伴”。
招银理财首席产品官郑福湘:从专业上希望被贴上“资产配置解决方案专家”的标签;从贴近投资者的角度,希望被贴上“广受老百姓信赖的一站式理财顾问”的标签。
责编:杨喻程
校对:刘榕枝
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券商中国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
(责任编辑:董萍萍 )
【免责声明】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和讯网无关。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邮箱:news_center@staff.hexun.com